QQ网名大全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三国时期的人的名字大多都是单字,比如刘备、关羽、张飞,这是为什么?

我这个回答100%是靠谱的。三国时期的人之所以名字大都是单字,是因为源于《春秋》的一个微言大义,然后经王莽大力发扬的结果。《春秋》这部孔子亲手修定的经典,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是具有宪法地位的,当然,确切的说,具有宪法地位的是《春秋》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记述简略,孔圣人惜墨如金,一年大事,往往几句话就给概括了。比如《春秋》开篇就这么几句话: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宁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一年的事情,就这么几句话就给概括了,也没有前因后果,也看不出微言大义。如果说《春秋》是一部教材,那这部教材也太简略了些,于是就需要教辅来补充,人们才能看懂。这教辅就是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侧重于对《春秋》史实的补充。比如《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就这一句话,在《左传》中被写成洋洋洒洒的一个故事。《谷梁传》和《公羊传》侧重于对《春秋》中蕴含的微言大义的阐述与发掘。我们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董仲舒,而董仲舒就是一个研究《公羊传》的大家,所以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是“春秋公羊派”独领风骚。《春秋》和《春秋公羊传》在汉代有多牛呢?大家碰到法律难题、道德难题都要从《春秋》中找答案,当然这个《春秋》是以《公羊传》的解释为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甲(父亲)和丙争斗。丙太过强悍,甲不是对手,处于下风。这时,乙(儿子)看到老爸被欺负,抄起一根大棒前来助战。乙抡起大棒,呼呼生风,可惜打偏了,一棒把父亲打倒,到佛祖那去了。请问,你是法官,该如何判?乙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事实上却杀死了自已的父亲,搁现在怎么也算是个过失杀人,要判三至七年。但当时的汉朝,以孝治天了,杀父是重罪,等于谋反,于是法官判乙“枭首”。当然,这只是一审,法官还要把判决结果送交具有宪法解释者的大儒董仲舒来最终裁决。董仲舒看了看说,这个案子可以依照《春秋》“许止父病,进**于其父而卒”来判。董仲舒说的这个事,见于《春秋.昭公十九年》,只有一句话:
许世子止弑其君买。翻译过来就是:许国太子止杀死了自已的父亲买。就这么一句话,能看出什么道理吗?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出的,这就要看《公羊传》的解释。“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下一句是
“冬,葬许悼公”。《公羊传》发挥“抠”字眼的本领说:杀害国君的凶手还没伏法,怎么能用“葬”字呢?不能用“葬”为什么还用呢?因为太子止是喂父亲喝**,误杀了父亲,不是故意的,所以孔圣人没把他当凶手,原谅了他。那为什么还要用“弑”字呢?因为做为儿子,他必竟杀死了父亲,所以孔圣人先用了一个“弑”字,给他定罪,然后又用一个“葬”字原谅了他。董仲舒最后给出的判决是:
“君子原心,赦而不诛”。把他放了吧。这就样,几百年前的古文救了乙一条小命。我们知道了《春秋》在汉代的至高地位,再来说说三国时期名字为单字的问题。研究《春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的双字名孔圣人都给写成了单字,比如“魏曼多”就写成“魏多”,“仲孙何忌”就写“仲孙纪”。这是为什么呢?善于“抠”字眼的《公羊传》给出的解释说:
“二名非礼也”。就是说名字用两个字,是不对的,不合礼仪的,孔圣人故意给改成单字,是在提醒、批评他们。当然,《公羊传》只是这样说,大家起不起单名全凭自愿。汉宣帝就曾叫刘病已,汉武帝时的大将叫霍去病。后来,东汉末年,王莽同志“穿越”回去了,情况就不一样了。王莽同志出身豪门,是当朝太后的侄子。但由于老爹死得早,不能拼爹,所以王莽同志没有享受到家族的照顾,没有封官没有封地。但王莽同志那时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少年,他熟读儒家经典,常做好人好事,慢慢把自已打造成了一代大儒的人设。人生也开始飞黄腾达,最终大权独揽,成功篡位。王莽靠“装”圣人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他的一切言行、制定的一切制度都是按照儒家经典的记载来的。他按照儒家经典推出了很多政策,有“井田制”、“刀币布币制度”等等,但都失败了,只有一个成历了,这就是“去二名”,让大家把二个字的名字都改成单字的。王莽首先是拿汉平帝开的刀。汉平帝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九岁被王莽立为皇帝,第二年,黄支国进献了一头犀牛,下诏书说:
“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于是原名叫刘箕子的汉平帝,改名为刘衎。大家想想,一个九岁的小孩知道什么古制,这明摆着是王莽的命令。王莽为了推行"去二名"运动,疯狂到拿重金去贿赂匈奴单于,让单于上书汉朝皇帝说:
我有幸做了一个中国的藩臣,特别仰慕天朝的制度。我本来叫“知牙”,现在改名叫“知”。后来,王莽称帝,建立了新朝。他的侄子王宗想篡权,在家里悄悄地给自已画了几幅穿皇帝衣服的肖像,还刻了三枚天子印章。事败,王莽依《春秋》判了王宗死罪,然后说:王宗本叫王会宗,后因“去二名”改为王宗,今犯了罪,还叫回王会宗,以示惩戒。通过王莽的一系列神操作,“去二名”成了当时古人的习俗,大家起名都用单字。后来到了东汉年前,有一个叫何休的大儒,把“去二名”又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提出了著名的“祟仁义,讥二名”的理论。使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其实,不单三国时期,上至东汉下至魏晋,大家起名大多都用单字。明朝有个学者,叫胡应麟的专门做过考证,他查遍了《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两本书,从成千上万的人名中仅找出几十个双字的名字。
佚名
2024-06-07 20:33:4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