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么名字?

登州—今蓬莱。据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
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这是烟台境内最早的发祥地,时比北京1420年(明永乐十八
年)建成的"紫禁城"还要早22年,可以说奇山所城有着古老的悠久历史。在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
时,于其北山(今烟台山)顶设建"狼烟墩台",被土人(当地人)称为"烟台",并被传为烟台的始源
对此,有二点疑论:一是至今还没发现依此定为烟台始源的石刻和文字资料;二是当时"狼烟墩台"在
全国沿海边疆遍地设建,总不能千篇一律的全称为"烟台",那样恐怕"烟台"岂不各地皆是,看来只是
推论而说。奇山守御千户所"建成后,其地域隶属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置的福山县管辖。清朝建立后于
1664年(清康熙三年)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自此军变民地,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
解甲,多从事渔农工商。同时,原"奇山守御千户所"被改称为"奇山所"、"所城"、"所城里",同
其周围的十三村被福山县划为东北保"奇山社。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在知县罗博编修的《福山县志
卷一之《地舆图》中,可见福山沿海共有14座"狼烟墩台",自西向东的13座全标为"墩",唯有最东
部(今烟台山址)的一座被标为"烟台"两字,但它仅指是"狼烟墩台"的位置,看来这是"烟台"文字
出现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320余年的历史。事过近80年后在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福山知县何乐善所修的《福山县志》中,载有"有石似船
型(指烟台山北部‘造化奇观'),在烟台上(指烟台山)"再次出现"烟台"两个文字记载,但是这次
所说的"烟台",不在仅指"狼烟墩台",已扩大到整个"烟台山"了。二次"烟台"文字的出现,拉开了烟台被正式确定的序幕。早在明初,芝罘海湾数家渔民为保出海打鱼安顺,共同集资在西南河北口东部(今北大街群众艺术馆
址)筹建三间草屋,供奉海神,后来于清朝雍正年间进行了小规模重修扩建。这期间芝罘海湾已成为南北
海上运输和境区近郊捕捞渔船的重要避风停泊港口。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经当地及外地商家和船帮投
资,将海神娘娘庙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大庙。届时庙前大街、集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大街
(后被改称北大街),而近郊四乡称名为"海上",继而转称"烟台街。以大庙为中心的"海上"、
烟台街"称谓,一直传述到20世纪40年代。据说,当时曾有人将"烟台街"3个大字写在木牌上,钉挂在
现北大街新华书店对面的一家商铺墙上。由此可知,"烟台山"、"烟台街"已为当时公认的地名。1859年11月9日(清咸丰九年十月十五日)正式设立"烟台厘局",开始征收船税、货税。烟台厘
局"的设立,尽管烟台还没有正式命名,但"烟台"已被清**初步确认。1860年6月8日(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法国侵略军以3000多兵力,在未费一**一弹和任何抵抗的
情况下,侵占了芝罘港湾登上了烟台山。据《筹办夷务始末》载,山东巡抚文煜在两个月内曾13次上摺朝
廷,报奏法侵军在烟集结兵力、扩充装备、安营扎寨、劫掠民船、侦察训练、试放**炮等侵略行为,几十
次提到"烟台"、"烟台山"、"烟台海口"、"烟台地方"等名词,清廷在批摺中也几十次提到"烟台
名词。(二)
烟台市,因有烟台山而得名,且源远流长。烟台山原无名,古为荒丘,三面环海,海拔53.5米,占地
7.07公顷,因位置在北海岸,当地人称"北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
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这是当地有人
称"熨斗山""烟台山。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今烟台山西部建成海关码头,东海关在熨斗墩上建灯楼和旗杆,指挥进出
码头船只。此后,又称烟台山为"拉旗山。在灯塔东侧有一块"燕台石。由于气候的四季变化,烟台每年"七九河开,**燕来",到了"八
九"时节,成群结队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多集居于此处垒巢筑穴,繁衍后代。当地人称烟台山为"燕台
山。19世纪末,"北山""拉旗山""燕台山""烟台山"混称。1905年,烟台山建起灯塔,命名为"烟
台山灯塔。此后,其他名称逐渐消失。到20世纪30 年代,统称为烟台山,成了烟台市后来的标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芝罘岛、商埠区(东至今广东街,西至今海防营,南至所城,北达海岸
改为原福山县所辖的芝罘区、烟台区。这是首次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1913年,烟台区改为原福山县
烟台特别区,亦称烟台警察特别区。1934年春,山东省**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管辖
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立烟台市人民**。烟台市名由来的历程,可说是社会发展的结
果。
佚名
2024-06-05 10:58:1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