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秦始皇给中国取名叫“中华”,这个“中华”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史料中并没有查到秦始皇给中国取名“中华”的相关记载,所以,秦始皇是否给中国取名“中华”一事无法确认。最早可查的“中华”
能够查到的“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当时,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南,桓温希望北伐收复旧都洛阳,就上疏:“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东晋名将桓温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中华”,很明显这里的“中华”主要指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桓温之所以用了“中华”一词,主要是当时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大觉醒,当时“中华”的汉人被“五胡”杀戮的很惨。从此之后,“中华”一词开始在大量的文献中出现。桓温之所以使用了“中华”一词,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另外两个称呼“华夏”和“中国”。“华夏”的来历和意义
《尚书·周书·武成》中有一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最早使用“华夏”一词的记录。《尚书》中的华夏主要代指周王朝。而在《左传·定公十年》中也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记载,已经开始将“华”和“夏”作为对等的称呼了。《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华夏”作了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在《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中有跟《春秋左传正义》类似的解释,“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这两本书都是晋朝人所著,对“华”的解释是一致的,都是指精美的服饰;而“夏”虽然都是大的意思,一个却是指“礼仪”,另外一个指“大国”。个人的看法,应该都是说的“礼仪”,礼仪中包括征伐制度,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攻打惩罚某一个国家,暗示中央国家的强大。关于华夏,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是得自于秦岭和汉江。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称秦岭为华山,汉水为夏水,因此,合称“华夏”。不过,奕天认为这种说法不太靠谱,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根据对多部古籍的综合理解,西周及春秋时期,称呼那些遵循周礼、恪守信义的诸侯国人,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这个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出现。而对于那些不遵守周礼、不尊重周天子,或者不是周王朝亲族,如“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则被视为“蛮夷戎狄”。纵使是周王族的吴国,因为不守周礼,擅自称王,一样被视为“蛮夷戎狄”。有名的楚国,更是因为不遵守周礼,而被称为“蛮夷”。更有趣的,是在先秦典籍中,对一些诸侯国,一会称其为“中国”、“华夏”,一会又被视为“四夷”,称呼的改变说明了周王朝对这一诸侯国的态度,守礼就是兄弟,不守礼就视之为蛮夷。甚至轩辕黄帝后裔的诸侯国,都被视作“蛮夷”,有趣吧。其实,这也说明了,很多被视为蛮夷的民族,同样是炎黄子孙。可见,“华夏”最初的含义,应该就是“服章之美”和“礼仪之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华和夏的意思也越来越不加区分,成了同义字,既可以合起来用,也可以分开用。“中国”的来源及意义
在众多的先秦典籍中,都有“中国”一词,一般指天子所在的都城。众多古人对此做解,“中国,京师也。“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就是“中国”最开始的意思。其实也好理解,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天下之中。华夏族的代表就是天子,而天子之国必须是天下之中,又多建都于黄河中上游的南、北两岸,这一带就逐渐有了固化的称呼“中国”。而以天子之国为中心,四方不遵循礼仪的部落、国家就被称之为“四夷”。如果古人墓冢出土了上面这些东西,即“九鼎八簋”,那他居住的地方,所在的国家,基本上就可以认定是当时的“中国”。再之后,中国又发展出了“中土”、“中原”、“中州”、“中夏”等同义词,直到晋朝出现“中华”之称。“中华”一词意义的演变
晋朝时,“中华”自然还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现代的中原地区。东晋的北伐,也是以收复“中华”为目标。因为北伐的目标是“五胡”,渐渐的“中华”也开始指代中原地区的“汉人”,之后又泛化为全体汉人。其他的称呼,也都有类似的演变。而地域上,也逐渐代表了整个国家所统治的区域。宋之后,对外开始以“中国”对外自称,原因是北方有个强大的辽国,后来还有个西辽。其实这时候,还是有自诩天下之中的意思。到了清朝,也开始使用“中华”对外自称。满人当时自称“中华”,有点怪怪的,毕竟中国有天下之中的意思,而中华,跟华夏是紧密相连的,民族的意义更强烈,可能是满清已经发现了民族大融和的重要性吧。而到了民国和现代,直接将“中华”放到了国名中,才有了现代“中华”一词的含义。近代,有了民族的概念以后,汉人就以“中华民族”自称;后来演变为五大民族的合称;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才发展到了现代的意义,成为了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合称。“中华”一词,才具有了现代的所有意义。
佚名
2024-06-10 12:47:4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