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谁能从典故或是名家名篇得出一个名字来给我啊!

李 姓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经历了以官职命氏到以树名命氏的过程。相传帝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担任帝尧时的大理(司法长官名),他制定了五仲刑罚。处理案子从不失误。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末,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当地李树很多,又值果实成熟季节。母子在困苦中,以李子充饥,才得活命。于是改“理”为“李”,其后人便以李为姓。到唐朝,徐、安、杜、胡、弘、郭、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赐姓李,更使李氏宗族宠大了。李姓望族居陇西郡(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李氏史上名人很多,西汉飞将军李广,唐朝李世民、李白、李贺、李商隐,宋朝李清照,明朝李自成、李时珍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四光虽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仍关注着祖国的命运。1949年初,他数次给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许杰(地质学家、解放后曾任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人写信,支持他们坚守南京,反对搬迁广州,为新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保留了一支队伍及设备。他本人拒绝国民党**的利诱,冲破重重阻挠,于1950年初回到祖国怀抱,从此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1、李耳:(最有名的就应该是他了吧!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李世民:(也是牛人呀!即唐太宗。在位时间:626-649。唐高祖李渊次子。18岁时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劝其父举兵反隋。李渊称帝,他任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并领兵**隋末农民起义军,削平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立为太子,继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鉴于隋亡的教训,注意休养生息,勤政省刑,颇能任贤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的20多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边患消弭,人口增长,史称"贞观之治。谥文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3、李白:(喜欢他的诗,喜欢大苏的词)(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4、李商隐:(情诗高手)(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初为牛党令孤楚赏识,被表为巡官。开成二年,因令孤楚之子令孤绹荐,中进士。调弘农尉。李党王茂元镇河阳,爱其才,表为掌书记。后商隐与王女结婚。这行为被牛党视为“背主、忘恩”。从此他一生处在牛李党争的漩涡里,无法**,郁郁不得志。开始,他虽遭打击,但还有热情,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想有所作为。及李德裕为相,朝政有些起色,他也比较积极。后来牛党上台,政治上倒行逆施,他再次受到排挤,到桂州、徐州、梓州等地做幕僚,最后在郑州抑郁而死。他的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但看重实用,对儒学有一定批判精神,认为不必规规然以孔子为师,不必以“能让”为贤等。他还有佛道思想,主张以“自然”为祖。《全唐诗》编其诗三卷。诗长于七律,有杜甫的沉郁。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摹仿杜甫的《北征》,追溯历史,揭露腐败,带有总结教训的性质。《韩碑》则学韩愈《石鼓歌》,对宪宗朝平定淮西叛乱予以赞美。他的《咏史》、《有感》、《重有感》、《茂陵》、《马嵬》、《隋宫》、《贾生》等,或直接、或借咏古来批评时事,讽刺意味极浓烈。《安定城楼》表现抱负、胸襟,驳斥小人对自己的猜忌、诬蔑,其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二句为王安石所赏。《哭刘蕡》是控诉小人对故友的迫害。《登乐游原》等诗带有感伤色彩。最能表现其特色的是爱情诗,典丽精工、意境朦胧。写了不少《无题》诗,哪些只写爱情,哪些别有寄托,很难断定。《锦瑟》诗号称难解,也有人认为是感叹身世之作。《夜雨寄北》却意思明朗,感情真挚。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二○三。有《玉溪生诗集》和《樊南文集》。5、李煜:(悲惨的男人)(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死)。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后人屡有增补,多至四十六首,然其中多有他人之作羼入,未尽可信。有王仲闻、唐主璋、詹安泰等笺注本。6、李贽:(中国近古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了—嘿嘿,我给他的评语)(1527~1602年),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龙湖叟等,泉州南门聚宝境(今万寿路)人,明嘉靖六年(1527年)10月26日生。李贽先祖本姓林,元代入闽。三世叔祖因在省城福州文庙前骑马违禁而被杀,部分亲属逃 往南安县榕桥乡,改姓李。隆庆初避明穆宗朱载方讳,改称李贽。李贽6岁时母亲徐氏去世,7岁随父亲李钟秀(号白斋)读诗书、习礼文,12岁作《老农老圃论》,显露才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贽乡试中举,直至嘉靖三十五年才授任河南省共城(今辉县市)教谕。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数月后因父亲去世回泉州。当时,正值倭寇攻城,他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巡守,与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敌忾。三年孝满,李贽携家眷进京等候补缺,至嘉靖四十三年才授北京国子监博士。不久,祖父讣告至,次男也 在北京官邸夭逝。李贽把妻子黄氏和两个女儿安置在共城县,买几亩田让她们耕作自食,自己只身回泉州奔丧。当时,共城官吏拦截漕河敲榨钱财,有人想代李贽求请几亩田用水,李贽不肯,说道:“吾安忍坐视全邑万顷,而令余数亩灌溉丰收哉!这年果然大荒,李贽田地仅收数斛稗子,次女、三女相继病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李贽补礼部司务。这期间,李贽开始接触当世理学家王守仁学说。隆庆四年(1570年),调任南京刑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前后8年,法平刑简。当时,御史耿定向在都城的南畿地方督学,倡导讲学。由于李贽对封建礼教和理学持批判态度,往往与因循守旧的假道学格格不入,因此与上司有抵触。万历五年(1577年),李贽调任云南姚安(治所在今姚安县)知府,经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拜 访耿定向之弟耿定理,把女儿和女婿庄纯夫留在黄安,约定三年任满即来黄安退隐。李贽到姚安府后,在任三年一介不取,离任之时囊中仅有图书数卷而已,而对于扶济民困、施行教化、抑制豪强、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却尽心尽力,拿出自己的俸禄修建孔庙学宫,开办三台书院,建连厂桥,主修城东火神街。他政令清简,僚属、胥吏、士民以及少数民族首 领对他十分尊敬。李贽三年任满,留簿书,封府库,求见巡按刘维侍御代他申报离任。刘维恳切挽留,李贽竟 逃入滇西鸡足山阅《藏经》不出。上司便向朝廷奏请,才得辞官。李贽离任之日,士民拥车遮道相送,以致车马不能前进。万历九年(1581年)春,李贽到湖北黄安县,寄居在耿定理家,每日互相讲书论道。万历十二年耿定理病逝,而李贽与耿定向的道学观点不同,不久两人水火不能相容。耿定向发动门生群起攻之,把李贽比之为异端。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与假道学抗争到底,李贽令女婿庄纯夫和女儿送妻子黄氏回泉州,他只身留在黄安县。不久移居麻城县(今麻城市),再移居龙湖芝佛院,自称“流寓客子”,不理俗务,不愿受人约束。假道学攻击他是异端,他便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的面目。万历十六年,他妻子病逝,也不返泉州,只嘱咐女婿料理丧事。李贽住在龙湖十年,闭门下键,每日读书著述,淡泊简束,不喜俗客,客人未先知照而来,就令他远坐,但对意气相投的客人相接甚欢,如公安县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到龙湖,竟一住三个月。先后与李贽会聚的有周柳塘、邱长孺、杨定见、周友山、僧无念、道一等人,听他讲学的有士子、樵夫、丈夫、女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贽与翰林修撰焦?同至南京,首次会见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并赠给利玛窦两把扇子,上有小诗两首。万历二十八年,李贽在山东济宁刘东星漕署居住,适逢利玛窦来济宁传教,拜访了李贽,讨论教义。李贽的哲学观点受王阳明、王艮、何心隐一派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二,不生于一,如阴阳、夫妇。他的社会观是“泛爱众、真平等”,在这个基础上认识世界,评论古今。李贽推崇孔子,但反对以孔子当时之是非来衡量今日之是非。李贽提倡“童心说”,认为童心即真心,“若失却童心,即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他从“童心”出发,反对文学创作复古募仿的形式主义,主张抒发真情。他重视小说戏曲的社会作用,是中国小说戏剧评点的实际开创者之一。他评点《水浒传》,指出自皇帝至宰相、兵部、督府不可不读,如果能以《水浒》为鉴,用贤才、去不肖,则 忠义不在水浒而在朝廷。他批点《西厢记》、《拜月亭》,肯定男女有恋爱的自由,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入学,反对强迫女子守贞节,认为卓文君之奔司马相如是归凤求凰,岂可诬蔑。李贽所学既广,又吸收佛学、老庄思想,具有高见卓识,所以气概激昂,行为惊俗,谈吐新奇,为卫道者所不容。黄安县、麻城县一带士大夫在假道学怂恿下,对李贽群起而攻之,污蔑他左道惑众,甚至大打出手,纠集人众把他驱逐出境,又毁坏他的墓塔。万历二十八年冬,李贽避寓麻城东北商城县黄檗山中。第二年,李贽被罢职御史马经纶接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县),每日与马经纶研读《易经》,完成《九正易因》。此时礼科给事中张闻达上疏弹劾,说“李贽著刻《藏书》、《焚书》、《卓 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推崇吕不韦、李园和李斯,说冯道(五代后周人)是吏 隐(不追求利禄,居官如同隐者),赞扬卓文君善择佳偶,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 为不足据”,又说“最近李贽移居通州,距都城才四十里,倘若流毒一入都门,必乱纲政,应将李贽解放原籍治罪”。神宗见疏即下诏书,以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 缉拿下狱,他的书籍尽被烧毁。马经纶即上《与当道书》为李贽辩解,但无效。万历三十年(1602年)3月15日,李贽在狱中留偈:“志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含愤之下以剃发刀自刎,至十六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马经纶不避嫌疑,为他治丧,今墓在通州西海子公园,焦题书墓碑,汪本钶撰写碑记。李贽著作几十部,最...
佚名
2024-06-05 12:28:3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