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浑仪的艺术价值和科技含量是什么?

在十七世纪发明望远镜以前,浑仪是所有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的时候都缺少不了的仪器。不过**的浑仪和古希腊的不同。我国最原始的浑仪可能是由两个圆环组成。如下图,一个是固定的赤道环(erre′r′),它的平面和赤道面平行,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一个是四游环(pmrp′m′r′),也叫赤经环,能够绕着极轴(pop′)旋转,赤经环上也刻有周天度数。在赤经环上附有窥管(m′om),窥管可以绕着赤经环的中心旋转。观测某一天体m的时候,先按东西方向旋转四游环使它对准m,再把窥管上

字母δ表示。显然p+δ=90°。图上的r表示春分点,从春分点起沿赤道量

a1叫距度,如果m1(a1,δ1)是二十八宿的距星,那么a2—a1就是m2(a2,δ2)的入宿度。我国古时就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来表示天体的位置,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成书的《石氏星经》中就有这些数据了,这证明那时就已经有浑仪了。在欧洲,首先系统地观测恒星方位的人是约公元前三世纪上半叶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提鲁斯和铁木恰里斯,他们比石申约晚六十年,而所用的仪器,现在已经是一无所知了;据托勒玫(约90—168)《天文学大成》中的叙述,他们用的可能是以黄道坐标为主的浑仪。

利用沿赤道量度的大圆弧来表示恒星的位置是很方便的,因为所有恒星的周日运动(就是每天的东升西落)都是平行于赤道进行的;但是对于太阳来说就不合适了,因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和赤道有个二十三度多的交角。为了更方便地测量太阳的位置,东汉中期的傅安和贾逵(30—101)就又在浑仪上安装了黄道环。可能是张衡又加上地平环(nfsf′)和子午环(npe′sp′e),于是便成了完整的浑仪。《隋书·天文志》中介绍的东晋时候的前赵的孔挺于光初六年(公元323年)所作的浑仪是这种仪器结构方面的最早记载。北魏的斛兰于永兴四年(公元412年)用铁铸浑仪,在底座上添置了十字水跌,用来校正仪器的水准,这又是一个进步。

到唐代初年,由于工艺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李淳风进一步把浑合仪由两重改变成三重,就是在**仪和四游仪之间再安装一重三辰仪。李淳风把张衡浑仪的外面一层——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固定在一起的一层叫做**仪,因为**古时把东、西、南、北、上、下这六个方向叫做**;把里面能够旋转用来观测的四游环连同窥管叫做四游仪。在这两层之间薪加的三辰仪是由三个相交的圆环构成的,这三个圆... ...
佚名
2024-06-15 04:32:4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