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介之推抱木焚死是怎么回事?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完善相关词条

  完善相关词条 相关词条• 春节
  • 清明节
  • 重阳节
  • 二月二
  • 中秋节
  寒食节
  开放分类: 民俗、节日、传统、汉族、清明节

  目录
  • 【寒食节介绍】
  • 【寒食节由来】
  • 【寒食节习俗】
  • 【寒食节特点】
  • 【寒食节价值】
  • 【寒食节诗歌】
  • 【寒食节典故】

  【寒食节介绍】
  [编辑本段]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由来】
  [编辑本段]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关于由来的其它说法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寒食节习俗】
  [编辑本段]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特点】
  [编辑本段]

  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5、流传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价值】
  [编辑本段]
  寒食节的意义远大于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为母,清明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养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
  回顾历史的发展,寒食节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因此,从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个社会活动层面来看,寒食节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值得人们注意。

  1、社会、历史价值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同时,寒食节2640年的演变,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2、文化价值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古代**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清明…… 。

  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晋剧、现代晋剧、明代小说都有许多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目和章回。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艺术的重要史料。

  3、艺术价值

  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被《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反复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启蒙读本《古文观止》,《**散文鉴赏》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禄”,成为我国古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历代诗词作品中,题咏寒食节的诗词从战国屈原、西晋孙楚到现代从未间断,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张说等历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成为研究我国诗词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寒食节诗歌】
  [编辑本段]
  《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

  【寒食节典故】
  [编辑本段]

  割股奉君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这就是介子推“割股奉君”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

  介休绵山——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
  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五月端午,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对此,**元帅有过精辟论述:“以寒食寄托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这是无权的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上绵山悼念介之推。当时,晋国公子重,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被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他触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以上故事,在先秦时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盗拓篇》、屈原《离骚·惜往日》、《吕氏春秋·介立》及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刘向《说苑》等历史名著中都有记载。
  后来,介之推隐居被焚的绵上成为介休县的来历,《左传》云:“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司马迁《史记》说得更明白:“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秦始皇统一全国划分郡县时,将介之推隐居之邑命名为“界休”县。按《辞源》注: “界”的本义为“边界”;“介,作界”。而“休”,《说文解字》注曰:“息止也,从人依木”。可见“界休”与“介休”本为同义,都有以绵山一带为子推封田“疆界”或“边界”之义,且含有敬仰子推安息的意思。秦时“界休”县,隶太原郡,两汉沿袭,《汉书·地理记》、《后汉书·郡国志》都有明确记载。到了晋代,自称为“左传癖”的著名学者杜预在其《春秋左氏传集解》中注:“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从那时起,“界休”改为“介休”,介之推隐居在介休绵山成为定论。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历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县志》,都有详细而准确的记载。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休绵山介之推被焚的确切记载,最早当为西汉末年桓谭《新论》卷11《离事》中说“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显然,西汉时期,为纪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习俗已扩大到太原一郡甚至更大的地域了。稍后《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更为明确:“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这里不仅说明了寒食是因“介之推焚骸”的“旧俗”,而且寒食时间延长到一月。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明罚令》中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文中不仅提到寒食范围已由太原一郡扩大到三晋各地,而且时间增加到“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可见三国时期寒食习俗愈演愈烈。到了两晋南北朝以后,记述寒食习俗是为纪念在介休绵山被焚的介之推的文章随处可见。周斐《汝南生贤传》曰:“太原旧俗,以介之推烧死,至其亡时,民为绝火食,老少多死。”东晋陆翙《邺中记》载记确切:“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耳为逃避郦姬**而流**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之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当年随他**的功臣时,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隐居到介休绵山。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不获。文公无奈,听人之计,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但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之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诏,在介之推忌日,禁烟寒食。
佚名
2024-06-07 00:01:3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13:13:37

    我晚上睡觉做梦总梦见焚怎么回事啊

    心中焦虑,说明你最近 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梦是虚幻的东西,没必要相信,合理调节自己为好,望采纳

  • 佚名
    2024-06-07 18:10:52

    梦见被死人抱住笑,是怎么回事,求解答?

    梦见被死人抱住笑意味着:工作运势其实是不错的,不过连络上的误失却会使得运势恶化。约定的行程该时时刻刻挂在心上。此外就是沟通运上也有阴错阳差出糗的可能,特别是在商...

  • 佚名
    2024-06-07 21:29:09

    梦见愁死抱着我的孩子是怎么回事

    做梦有两种可能,一是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二是您睡眠不好,试一试吃点对睡眠有帮助的食物吧,第三就是别**,好奇害死猫,**害死的是自己

  • 佚名
    2024-06-07 11:00:56

    梦见和死人拥抱一起哭是怎么回事

    这梦有点不好……

  • 佚名
    2024-06-07 01:41:34

    梦见亲人快要死了买官木是怎么回事

    吉凶指数:90(由周公解梦根据数理文化得出,仅供参考)梦见棺木,吉利事。《敦煌本梦书》梦见棺木,得官,吉。《敦煌本梦书》梦见棺木,民吏迁官,大吉。《敦煌本梦书》...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梦到活人推着死人怎么回事?

    梦是很随意发生的,梦到什么怪事皆有可能。一笑而过就可以了。祝您快乐!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梦到在水里抱着一个木头收怎么回事

    说明身处困境却仍有出路。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梦见木偶女孩是怎么回事

    恕我直言,不是好梦啊。人偶,尤其是木人偶,都很招鬼的。你最近要少和陌生人接触。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梦见搂抱死人是怎么回事

    梦见丧事出殡,预示梦者时运会不断上升,若再梦见棺材,还暗示梦者财运也会上升,要好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梦见自己穿孝衣,预示梦者会心想事成,事事顺心。梦见火葬,表示...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介之推抱木焚死是怎么回事?求大神帮助

    严明文公想让介之推来朝做官,介之推不肯,严明文公就派人来抓他.介之推逃到一片树林,严明文公就放了一把火.介之推抱木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