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苏轼《独觉》全诗的赏析,特别是诗中的字要有注释,谢谢。

一、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备**]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评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示例]

  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的感**彩: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

  诗歌选择的意象,也别有寄托。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同为南宋文学家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赞美莲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品性。而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句中以此点睛。其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

  二、全国i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评分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备**]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时节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画面,寓**边境军情局势紧张的信息。这幅画面是由夜色、秋风、汉关、朔云、边月和西山等景物连缀构成的。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三、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12.(10分)

  ①(2分)d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四、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五、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①觉:醒。

  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香山居士

  文学常识。

  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b

  六、(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附赏析:

  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2分)

  答案:借代,反问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七、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八、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诗题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见”抒情达意的主旨。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有力地抒发旅途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九、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战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0.(7分)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主要抒发作者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或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五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十、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陌:田野小路。),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城中桃李害怕风雨吹打。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荠菜:春天开白花的一种野菜。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十一、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十二、湖南卷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2分)

  (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 “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十三、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学科网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学科网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学科网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学科网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学科网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学科网

  网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学科网

  学科网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

  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

  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十四、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十五、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主题

  十七、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佚名
2024-06-05 15:48:1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5 12:55:33

    苏轼的诗有哪些

    这太多了,东坡先生诗全集就收录了2243首诗,共有二十九卷,我这里有东坡先生诗全集的链接 http:///wenxue/gudian_shici/05song/...

  • 佚名
    2024-06-05 11:21:36

    5首古诗 要注释和赏析 赏析不要太多 少一点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

  • 佚名
    2024-06-05 09:37:07

    苏轼的诗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

  • 佚名
    2024-06-05 14:53:00

    苏轼的诗有哪些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苏轼的诗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溪山愈...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苏轼的诗词全集 苏轼的诗词有哪些

    一、诗《春宵》、《后赤壁赋》、《和子由踏青》、《雪后北台书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海棠》、《上元侍宴》、《望海楼晚景》、《和子由渑池怀旧》。《章钱二...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宋苏轼的诗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题西林壁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苏轼的诗 要名诗啊!

    望海楼晚景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相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青...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苏轼的诗词

    为色无色素问题他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