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随着我国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原西北农业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杨陵的创办,这所高校的图书馆也开始了它艰难的创业历程。建馆初期,全馆只有7名工作人员,馆舍面积数百平方米,馆藏图书仅有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图书馆及其农学院图书室接收来的四百多册,馆内设施设备十分简陋。在随后的几十年,在杨凌地区先后诞生的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前身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2年)、原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前身西北水工实验室(1954年)、原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1956年)、原陕西省**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前身**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65年)、原西北林学院(1980年)、原陕西省林业研究所(1980年)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都组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图书情报资料机构。1999年,随着2所大学与5所科研院所合并成立新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7个单位图书情报资料机构合并组建而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正式诞生。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于1932年。1934年4月,国民**在陕西武功张家岗校址举行了教学大楼的奠基典礼,宣告我国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图书馆也在此时期进入了筹备阶段。
1932年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奉国民**令停办。适值中央**会议通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案,即将劳动大学农学院的农场及一部分图书仪器拨归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由于运输过程中损失,初期仅接收(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图书馆及其农学院图书室移交的图书451册。
1935年8月,李仪祉先生将其于1932年在陕西省立高级中学(西安)创办的水利专修班移至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同时带回一批书刊。
1936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正式招生,辛树帜教授担任校长。他在担任校长期间,有“三宝”之说。主要是抓三件事:一是聘请名教授,二是充实图书、仪器,三是为学生毕业后谋出路。建校初期,经费相对充足,辛树帜教授又比较注意节约开支,大部经费都用来购置图书仪器。有次曾亲自赴当时的北平购置图书仪器,开支达十万元之多。
1936年7月,图书馆正式开放。学校任命黄连琴先生为图书馆主任,另有员工5名。同时在《西北农林(创刊号)》上公告了图书馆《阅览及借书规则》。当时学校仅有教职员工108名,学生101人。
同年,学校成立图书馆委员会和购置委员会,黄连琴同时兼任**的委员。同年12月,图书馆工作人员达到9名。图书馆面积561平方米,设有一个书库和两个阅览室。
1937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教学楼(原农专大厦)建成,图书馆搬至一楼东南角,馆舍面积有较大的增加。
1938年,图书馆接收了由前西安临时大学移交的中文图书87册。此期间,图书馆除购进部分图书外,还接收了辛树帜校长和石声汉、傅斯年、顾颉刚等教授、学者赠送的一批图书。为避免战争损坏,学校将部分重要图书迁往陕南沔县存置。
1939年4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职员工达到250名左右。随着国立西北农学院的组建,图书馆亦随之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当时有可容纳15000册图书的书库和60个座位的混合阅览室各一个,有过期期刊、线装书库各一个。另外,图书馆还购进全套《国闻周报》及《东方杂志》、《万有文库》第一、二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正编各一部。此时,图书馆馆藏图书已达40073册。
**战争期间,学校长期处于不安定状态,图书馆人事变动频繁,工作无所进展。当时虽然收赠、购进一些**宣传读物,但经常遭到“查禁”、“封存”的禁锢。1940-1941年期间,日寇飞机三次轰**,死伤学生多人。图书馆所在的农专大厦(即今3号教学楼)也中弹数枚,部分建筑受到相当大的破坏。
1945年至抗战胜利后,图书馆曾先后接受国外赠送图书3批,并补充**战争时期所缺期刊数种。
1949年5月20日,学校解放。此时图书馆馆藏图书达41707册,其中期刊合订本1676册。
新**成立之前,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柱,虽历经了战乱袭扰,但在广**生的共同努力下,馆藏图书资料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分类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和《**十进分类法》等,这些都为日后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图书馆在这一时期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馆藏文献数量急剧增加,1978年馆藏文献总量已经超过52万册,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13倍;二是明确了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作用与地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图书馆业务机构,制订了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图书馆基础业务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业务与服务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扩大;四是独立馆舍的建成,为全面提升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创造了条件。尽管在1966-1970年期间,图书馆出现了停滞状况,但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的总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快速发展阶段(1950-1966年) 新**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高等学校也得以快速发展。解放初期,西北农学院全校仅有教职员工608名,至1966年底,全校教职员工已发展到11**名;在校学生由解放初期的585名发展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2194名。
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图书馆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56年馆藏总量近170000余册;1961年馆藏总量达到258000余册;1965年馆藏总量达到310000余册,全馆工作人员也由解放初期的6名增加到32名。
同时,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上世纪50年代图书馆范世伟主编出版的《图书分类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具有一定影响;编印的《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即“字帖式著者号码表”)为省内外一些图书馆所采用; 1954年由院长辛树帜发起邀集十余位教师参加,在图书馆成立了“祖国农业遗产研究小组”,后改名为“古农研究室”,利用馆藏的一批古籍农业文献资源开展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另外,60年代图书馆的书目索引编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服务成效。
1951年5月,图书馆设主任1名,综理馆务,1名主任馆员辅助主任处理馆务,下设编目、出纳、阅览、期刊四部分,分别由5名馆员负责,2名工人协助工作。另有书库1个;混合阅览室1个,连接书库,陈列期刊200册;参考室1个,藏书2000册;期刊报纸储藏室1个以及公共阅报处1处。
1956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有关条例,学校加强了对图书馆的领导,将原来图书馆由教务处领导,改由一位副院长领导。1957年1月,学校决定将图书馆改为由副院长直接领导的处级单位,副院长**兼任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得以确立,并延续至今。
1957年,学校正式成立图书馆委员会,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大多由学校当时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委员会主要负责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等重大事项工作。
同年,图书馆内部设置办公室,在办公室下分设采访、编目及流通阅览三个组以及参考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书籍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及显微复制品阅览室,文艺书籍实行开架借阅;制定了图书借阅规则、各阅览室阅览规则和期刊及学生参考书的使用办法等一些图书馆基本的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决定将以往的图书经费按系分配的办法改为由图书馆统一管理使用。
1964年冬,新的图书馆大楼建成,时任**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图书馆”馆名。新馆坐落在校园正中央,由主楼、侧楼、附楼3 部分组成,总面积8100 平方米。新馆的建成使用,使馆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面积比**增加了15 倍之多,馆内设施全部更新,工作人员也增至23人。新的图书大楼共设置了各专业阅览室10个,通用阅览室3个,阅览座位共870席。1965 年初,图书馆全部搬入新馆大楼,并于2月28日举行了开馆仪式。院党委陈吾愚书记在开馆仪式上对图书馆今后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为了改善教师的阅读学习环境,学校对新馆大楼教师阅览室全部配备皮软椅,为当时全学院内办公学习的最好配置。 工作停滞阶段(1966-1970年) 1966年开始的“**”运动,给**带来了一场浩劫,图书馆也难以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初期,全馆除留1名老年同志看守外,其余人员多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所幸的是由于图书馆为独立馆舍,未受到大的冲击,图书、期刊、资料等馆藏资源保存完整。 恢复发展阶段(1971-1978年) 按照中央1971年出版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办好图书馆”、“要积极整理藏书,恢复借阅”的指示精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陆续从“五七干校”返回。这一时期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整理与恢复业务工作,成为国内较早恢复图书馆工作的高校图书馆之一。
1971年,为了迎接第一届工农兵新学员的到来,图书馆对馆藏30余万册藏书以及接受的原陕西工业大学8万多册图书全部整理就绪;同时还修订了部分规章制度,整理布置了7个阅览室,重新恢复图书期刊资料的订购、搜集工作,完成了恢复开馆的各项准备工作。1974至1976年学“朝农”(朝阳农学院)开门办学,图书馆成立了校外教学基地工作组,专门负责校外基地巡回送书,送书到点、站。
1978年,图书馆对馆内机构进行调整,宣传报道组改为宣传咨询组;期刊阅览室转由报刊组管理;科研处“科技情报室”划归图书馆统一领导;内部书改由流通组管理。同时还增设外文期刊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增设咨询项目,设专人负责组织答疑解难,代查文献资料。同时还创办和编印《科技情报参考》、《国外科技资料》、《科技资料》、《图书通讯》等情报资料方面的刊物。与此同时,《**图书馆分类法》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始。图书馆统一使用《**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中外文图书资料,各项业务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并得以较快发展。
1974年4—5月间,图书馆对《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进行全面修订和检验工作。因当时省内外的图书馆索要的较多,因此,在印出后,先后发送至全国320多个图书馆,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时期,由于图书馆工作快速恢复正常后,读者服务有了较大拓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受到**的采访,光明日报报道。陕西日报以“为教学科研铺路——记西北农学院图书馆”为题,对图书馆“热心服务、咨询解疑难、定位阅览、册册新书见精神”进行了宣传报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展开,科技情报服务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科技文献检索的服务与教学方面成效显著;图书馆管理改革和自动化技术应用成为这一时期图书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1979年,西北农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这一时期,学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迅速恢复与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意见”的精神,图书馆开展了健全图书馆决策机构和以部室设置体制改革。
1979年7月,图书馆下设办公室(包括宣传咨询工作)、采编组、流通组、报刊组、情报资料室、古农学研究室等3室3组,各室主任由校党委统一任命,为校内科级干部。
1982年,学校恢复成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图书资料情报工作的咨询机构。委员会委员包括主管图书馆工作的院长、图书馆馆长、办公室主任以及各系部关心图书馆工作的正副系主任或副教授以上人员担任。1987年11月,学校新一届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由校长张岳教授担任,冯世良副馆长任秘书。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1987年开始,图书馆进一步加快了改革步伐,从办馆思想、服务理念等方面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1987年,学校全面开展了各类人员定编工作。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图书馆将以往的各业务组(室)改为部,将性质相近的业务,统一归口管理。除办公室外,设有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情报咨询部、技术部等部室,并在情报咨询部下附设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室。各部室主任、副主任由学校任命制改为馆长聘任制。同年经学校批准,作为试点单位试行了双向劳动优化组合,各业务部主任、副主任改由图书馆聘任,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定员和聘任,并制定了图书馆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
从1997年5月起,图书馆开始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奖惩规定。经过调整后的部室分别为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文献信息服务部、技术部、办公室。另外还通过**推荐、领导考核、调换竞争、择优上岗的形式,先后举行了7个岗位28人次参加的考试,调整工作岗位20余人次,调整的范围基本涉及到全馆各个工作岗位。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量增大,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逐步开展了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服务工作,加快了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进程。
1981-1987年,图书馆利用世界银行第一期教育项目贷款,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技术设备,开展了图书馆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1987年2月,图书馆受**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委托,主办了首次全国农业情报电子计算机系统建设研讨班,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室、高等农业院校情报室、**专业情报机构等40余名负责同志参加了研讨。
1992年,图书馆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进入了开发研究阶段。从1994年4月,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图书馆对1975年以**藏的中文图书实现了计算机借还和开架借阅。该系统投入使用在全国农业系统图书馆工作中走在了前列,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中文图书的利用率。
1990年9月,图书馆购置agrcola光盘检索数据库一套,1991年3月成立文献检索室和计算机光盘检索室,开始提供计算机检索服务。图书馆情报服务项目有:跟踪定题服务,专题文献检索服务,编印“信息简报”专题书目索引等,服务项目已扩展到校外。1998年5月,图书馆建成拥有一个28个光驱的光盘塔和16台计算机终端的光盘网络检索系统,不仅可以在系统内通过16台终端检索本馆的18种中外文数据库,而且可以检索**图书馆60多种大型中外文光盘数据库。
1999年4月,图书馆建成多媒体网络电子文献阅览室,并与校园网连通,通过**科研教育网可查阅因特网上有关信息。光盘检索网络和多媒体网络电子阅览室的建成和运行,为师生进行课题研究、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撰写学术论文、电子文献阅览、因特网信息查询提供了快捷全面的服务。
3. 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推进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这一时期,在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结合工作实践,开展业务研讨活动,根据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增设新的服务形式,其中在推动农业系统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方面作用最为显著。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大量增加,文献需求日趋显著,人们获取信息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加大,文献信息检索活动开始从人们的科学研究、科学交流中分离出来。1982年7月到1985年10月,图书馆先后受全国高校图工委、**农业图书馆协作委员会、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委托,为全国农业系统、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系统举办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短期讲习班、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培训课等。参加学习培训的人员包括全国19个省市农业系统以及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共约200名学员。
1983年5月,图书馆被选定为**农业图书馆协会副主任委员馆;**农业图书馆协会决定由西北农学院、吉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五院校的图书馆联合编写“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为农业系统图书馆举办检索培训做准备
1986年6月,经学校批准,图书馆成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室,文献检索课列为选修课。9月,受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委托,图书馆举办全省高校系统“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文献检索课在全省高校的创设与发展。
4.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图书馆业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从1987年开始,图书馆开架借阅图书增加到占馆藏总量的30%,其中对教师和研究生进库选书全部开放,图书馆周开放时间从50多小时提高到70小时。
1989年,由于读者到馆人次和图书借阅量大幅提高,为解决经费短缺,书源不足,图书馆开展了文艺书刊的代租和**,实行“以书养书”。虽然由于后续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曾一度产生了一些弊端,但这项工作仍深受读者欢迎。
1979年以后,图书馆恢复并开展了国际交换工作,并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先后与美、英、德、法、日、东南亚等16个**与地区建立了交换关系, 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列为该组织直接建立联系的藏书单位。
长期以来,图书馆学术研究一直比较活跃,在省内外图书馆界有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强化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解决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在1980-1986年期间,连续举办了7届图书馆业务研讨会。具不完全统计,截止1999年,共发表涉及图书馆各研究领域论文253篇,出版教材、专著11部。获**图书馆学会特别奖一个,62届国际图**会征文优秀论文1篇,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科研成果2等奖1项,西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2等奖1项。获各级学会成果奖、论文奖72篇。**中载《**图书馆学报》6篇、《情报学报》1篇、《大学图书馆学报》3篇。
1995年7月,**批准图书馆具有科技成果查新权。1996年7月,陕西省科委批准图书馆具有科技成果查新权。1986年5月,图书馆接受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检查团来校检查1981年以来图书馆贯彻执行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情况,检查结果评价良好。1989年3月顺利通过陕西省高校图工委评估检查,图书馆被评为优秀馆。1998年2月,陕西省教育工会授予图书馆部门工会“先进集体”;3月,陕西省图书馆学会授予图书馆“学会工作先进集体”; 1999年9月,图书馆被评为学校1997-1998和1998-199**年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 。

佚名
2024-06-05 18:51:11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5 21:38:33

    鱼翅的历史沿革

    古人称鲨鱼为鲛鱼、鱼昔 ,亦 写 作 沙鱼,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别号。但人们最早加工出的鲨鱼制品则是鱼皮和鱼唇。宋朝时,鲨鱼皮和鲨鱼唇都曾名噪食界。杨彦龄《杨...

  • 佚名
    2024-06-05 03:55:16

    浙江西湖的历史沿革

    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后又有钱水、钱...

  • 佚名
    2024-06-05 14:31:59

    三僚村的历史沿革

    现为兴国县梅窖镇所辖的行政村。苏区时期一度属于胜利县,**期间属于仁爱乡,1949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建立了三僚乡人民**,下设曾屋、廖屋、排上、背...

  • 佚名
    2024-06-05 05:09:39

    上海市浦东中学的历史沿革

    1907年,杨斯盛捐银三十余万两创立浦东中学,聘黄炎培先生为首任校长。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2月,浦东中学校舍建成,杨公斯盛聘李平书、秦砚畦、黄炎培、...

  • 佚名
    2024-06-05 12:03:57

    **清华大学的历史沿革

    经过一阵惊心动魄的**,清帝宣统于西元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退位,**建立。**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五月一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历史沿革

    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它作为**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浙江西湖的历史沿革

    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后又有钱水、钱唐湖...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海会寺的历史沿革

    《舆地纪胜》卷四十六载:“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代诗人王之道(宜和六年进士,有《相山集》传世)有《游白云山诲会寺》纪胜:龙舒富山水,...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国学班的历史沿革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历史沿革

    1865年,上海市上海中学前身龙门书院成立。1905年,学校更名为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1910年,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7月,更名为江苏省立上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