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戴望舒前期和后期的艺术主张分别是什么

艺术主张总的来说前期追求朦胧、音律、梦幻美的结合。
后期更注重感情的表达。

如果说前期是对生活、国家留有很多的幻想的话,那么后期其实更多是对不满的一些倾诉,以及像对国家的热爱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而后期的《寻梦者》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憧憬的梦想写到了极致,表达出诗人了追求理想的执著,又表现出了表现追求中的疲倦与苍老。
《寻梦者》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戴望舒采用象征的方法来传达他这一人生真谛的觉识。诗中的象征本体是诗人自己,象征喻体则是那“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诗人找到了这个理想的象征物,在它身上寄寓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东西。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1.对比: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2.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3.押韵方式: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佚名
2024-06-16 18:30:5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