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

先给大家看看题主所举“锡、钾、镭、铬、铌、钠”等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朱明宗室的名字为什么会与化学元素名称发生关系呢?实际这是他们的取名方式使然。至于是怎样的方式,后文我会详细介绍,诸君在这儿只需要知道,在漫长的276年时光中(甚至于到现在,如前朱总,是岷王一支后裔),有那么几万朱元璋的后辈儿孙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上,必须用到带“钅”旁的字。当我们对于历史和化学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就会发现这个有趣之极的现象。先介绍一下明朝皇室的取名方式。请看朱允炆之后明室十四位皇帝名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第一个字是姓,“朱”(废话);第二个字分别是朱棣无、后续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这就要涉及到一个知识点了。据《明史·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诸王世表》截图)
当时朱元璋给燕王朱棣这一系确定的二十个字是: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各位把上面那张图放大,可以清晰的看见。这便是明朝皇帝中间字的由来。随便说一句,岷王朱楩家的谱系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咨访,宽熔喜贲从。传到前朱总,正好“镕”字。而“靖江王”何以“不拘”呢?因为其封王时的三代是:始祖朱兴隆→二世朱文正→靖江王朱守谦。这位朱兴隆,乃是明太祖的长兄,元正至四年死于灾荒,后来打下一个中国的朱元璋同学,其时方才十七岁,又过了七年才加入**队伍,直到四十岁才建立明朝。倘若父兄尚在,此时此刻当然不至于再会饿死,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愿,逝去的亲人再也回不来,再也说不上一句话,如此辉煌,又向谁述说?再说第三个字,《表》中已述,以带五行偏旁之字轮转,如“炽”为火,“基”为土,“镇、钰”为金,“深”为水,加上朱棣之“棣”为木,轮替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一轮已毕,从头再来,第二轮为“樘、照(熜)、垕、钧、洛、校(检)”,这里又有个知识点:照(及朱棣之子朱高煦之“煦”)字之偏旁为“灬”,此字并非“水”,而是“火”,请参照下图:
(灬部首辩证)
“灬”即火字变体。凡四点在下者俱属火部,犹水之从“氵”也。这可以与《康熙字典》的部首目录相印证:
(《康熙字典》部首目录)
化学元素名称是如何翻译成汉字的?它是由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1818年—1884年)先生最先译出,以开天辟地形容之都毫不过分。以下引自百科:
(徐寿)对金、银、铜、铁、锡、硫、碳及养气(今译氧气)、轻气(今译氢气)、绿气(今译氯气)、淡气(今译氮气)等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对于其它元素,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中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事实上徐先生“造新字”之说并不确切,如“钠、钾、钙、镍”四字,在《康熙字典》也能查到,图见以上,此处不再赘述。当这种取名方式与化学元素相遇。查化学元素共有118个,带“钅”旁字共91个,加上“金”、“汞”,共是93个。而明亡时宗室以最大数三十万计(通俗的说法是百万宗室,实际由附图可知,没有那么夸张),谱辈排到第十个字,第三字共两次,那么应有平均六万人带“钅”或“金”。(图:明宗室人口增长一览表)
为什么是第十个字?见“《诸王世表》截图”最下方:
考明代帝系,熹宗、庄烈(崇祯)二帝名,始及「由」字。其他王府,亦多不出十字。查《康熙字典》,戌集上金部共884字,再将其中一些释义不详及笔画太多(如补遗及备考之字)的字刨去,六万人分这区区八百来字—甚至八百字不到,当然是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易写好认、释义吉祥的字脱颖而出,成为较高频率出现的字眼。当与化学元素的名词一相遇,自然就会迸出有趣的灵感火花。
佚名
2024-06-07 08:19:1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